‘日暮苍山远,
天寒白屋贫。
柴门闻犬吠,
风雪夜归人。’
秦淮轻轻念出这一首绝句,一幅意境悠远,令人难忘的画面,在脑海中生成:
青山遥远迷蒙,暮色苍茫、山路漫长,诗人羁旅,夜半投宿人家。
主人家很热情,领着他进入茅屋,安顿就寝。
过了不久,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。
此刻,诗人翻身靠窗,在万籁俱寂中听到了风雪声、叩门声、柴门启闭声、家人回答声……
那应该是茅屋的另一位主人踏着风雪缓步归来了。
有点意思,秦淮读了一遍,就过目不忘了。
秦淮的目光越过全唐诗,落在丑玉上面。
这一刻,玉中的白絮,仿佛化作盛唐年间的骤雪,扑到秦淮脸庞。
玉中斑驳分布的碧黛与白絮,纷纷找到了归宿,左边贯彻玉面、张牙舞爪的暗绿色玉痕,变成了一株傲立雪中的老树。
它的树干下窄上宽,违背自然常理。
但没关系,可以雕一株古藤缠绕树干。
还可以雕一只猫头鹰倒挂在藤上。
处理方法太多太多了……
秦某人有一千种方法,让它生动起来。
而右边碧黛色玉连成一团,稍加润色,不就是影影憧憧的山峰吗?
中间一带墨绿,绵延到玉面的顶部,看起来极难处理。
但可以拆成两个部分,靠下的墨绿雕成披带蓑笠、满身带雪的夜归人。
上部分则化作绵延漫长的山路,多余的边边角角,雕成山石、地平线上的一间庐舍……
岂不是很巧妙?
这一切的处理,都是依照玉料本身的走势而来。
顺势而为,最高程度的保留自然趣味。
——这块玉,似乎是为了‘风雪夜归人’这句诗而生!
太像了!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